close

 如果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的話,請不吝惜按下上方的讚  你的支持,是我們繼續寫作的動力

 

"我們所相信的健身觀念,可能是建立在美好的謊言之上"

 

這話怎麼說?接下來我可能會冒犯到許多健友

請做好心理準備(以下文長,沒耐心可以看懶人包!)

 

想一下
健美圈誰最多人崇拜?誰講話最大聲?

Sandow Society_1.jpg
(圖片來源:http://www.flexonline.com/ifbb/olympia-record-book-2013-edition)
就是Mr.O舞台上那幾位,壯碩得不得了的健美選手!

 


但是這40多年來上過那舞台的誰沒用過藥?
用藥的訓練模式適合一般人嗎?


就算他們沒用藥,那種萬種選一的體質,
一般人能夠比擬嗎?



結果他們講的話百萬健友深信不移的奉為圭臬!

他們的訓練哲學、操練課表飲食方法等等,經常被奉為至典

bible-05.jpg
(圖片來源:http://globe-views.com/dreams)

 

萬千健友們追隨他們的腳步,模仿他們的訓練模式,

天生麗質的人或許能在他們的課表中不斷進步。

 

但一般人或是先天劣勢的人呢?

往往卻很快陷入泥淖

article_590_derby19.jpg
(圖片來源:http://www.tabatatimes.com/cant-stick-workout)

堅持的人拖著沒效率且刻苦的課表

終究小有成果抑或大小傷不斷而放棄

 

而堅持不下去的......可能有不少就這樣投靠黑暗料理健美界

1.jpg

但這些健友往往沒發現自己其實一直操練著沒有效率的課表

沒發現其實還有很多改善空間,只不知變通的操練著一樣的課表,日復一日......

 

難怪國外接受科學化教育的教練有這麼一個歧視健美人的詞彙

"Silly bodybuilder"

another_roid_gut_by_planetbelly.jpg
(圖片來源:http://www.photonesta.com/)

 

以上,都是我個人的揣測與偏見。

 

 

 

接下來讓我們講點正經的

 

我先問問:「有在健身的你,每一次練胸都練幾組呢??」

我猜90%的人會說1X組,甚至2X組,

而且已經這樣練好幾個月或好幾年了,

因為身邊所有前輩、壯哥、巨巨都告訴你:

「要"狂操"、"猛練",才有效!!一次15、20組都不嫌多」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我直接給大家結論:

很遺憾的!一個肌群單次操練 10組,後面的組數不僅有可能會是白練的,

甚至有機會會損害到你前9組的成果。

換句話說,你今天練胸練16組,練得精疲力竭,所得到的成果

搞不好會不如你只練7組......

 

而用藥或天生麗質則可能不在此限


 

 

 

怎麼說?先讓我為大家介紹兩篇研究文章:

圖2.png

圖.png


前面那篇(註1)是瑞典哥德堡大學Mathias Wernbom博士等人辛苦蒐集兩百多篇研究,

所寫成的統合分析(meta-analysis)
(
雖然嚴格來講它沒有符合真正的統合分析的定義),

他們蒐集了許多來自不同研究的數據,

來去探討不同的訓練頻率、強度、訓練量、模式對於肌肉橫切面的成長會有什麼影響。

 

後面這篇(註2)則是美國奧克蘭大學Eric Helms博士等人引用許多前人的結論,寫成了一篇

專門給自然健美者的訓練指引

 

兩篇研究都值得細細去讀,前面那篇可能會因為包含枯燥的方法學、大量的數據,

讀起來會些許無聊,但對於阻力訓練可說是有相當重要的貢獻。

後面這篇則寫得簡單易懂許多,我建議懂英文的健美人都應該抽個時間拜讀一回。

 

 

這兩篇研究告訴我們什麼?

 

事實上,這兩篇告訴我們很多東西,

我只取跟本篇網誌主題相關的 ── 訓練量與肌肥大的關係

 

下圖以腕屈肌(手臂前側)為例,

縱軸為肌肉成長速率%、橫軸為每次訓練做的動作次數(repetition)

a.png 

相信對統計圖表比較有sense的朋友已經看出端倪。

 

不太會解讀原始圖表的朋友沒關係,看我底下加工過的:

製.png

如果把特殊訓練模式、不明原因的極端值剔除(這是統計常用的方法),

然後將剩下的黑點大概化成一條曲線,

可以得到一條倒U曲線

我大略畫的,雖然不是很精確,但可以看出趨勢。

 

我們可以看到不一定練越多就越好,

練得剛剛好效果最好,練太多了反而效果差。

 

上面那個圖表是用動作次數(repetitions)表達總共訓練量,

有重訓經驗的我們通常習慣用組(set)來計量,

如果圖表上面的動作次數換成組,詳細數據則如下:

 

單次課程訓練組數             肌肉成長速率/天       

 3~3.5組                               0.17%

    4~6組                                0.24%

      ≥9組                              0.18%

 

一樣的,我們可以看到,一次練超過9組的效果竟還不如4~6組。
(缺乏7~8組的數據,故7~8組未納入分析)
(注意!這邊的組數是不包括暖身組的!)

 

 

 

接著我們看看股四頭肌(腿前側):

b.png

四頭肌雖然沒有像肘屈肌有明顯的倒U曲線,

但我們可以看到,練越多沒有明顯進步比較快,

換成組數詳細數據如下:

 

單次課程訓練組數             肌肉成長速率/天       

        3組                              0.09%

    4~6組                             0.13%

    ≥10組                             0.14%


 

好的,到了這裡簡單下個結論

練越多並沒有明顯進步比較快,還有可能把前面幾組產生的效果打折!

練得剛剛好最好!!

(這也是我先前為什麼不推薦大家練完背肌再加練二頭肌的原因,
除非你今天背只有練5組,這樣的話加幾組二頭是可接受的,

或是你今天用front pull練背,根本沒用到二頭)

 

 

 

在你完全接受這個結論前,我有幾點要提醒:

 

1.  上面這些數據絕大部分都取自沒有受過訓練的族群,

     不一定能完全通用在訓練了好幾年的進階健美者身上

2. 上面這些數據只有取自手臂屈肌與股四頭肌,能否推廣到其他肌肉

    例如:胸大肌、闊背肌、臀大肌,這是不確定的

3. 每個人的先天條件都不一樣,上面研究只是平均數據

    或許最適合你的是10組,但也有可能是3組,不一定,

    每個人的"剛剛好"可能都不太一樣
     (但也要記得,這個"不一樣"並不會到天差地遠的地步)

4.  受過訓練者可以比新手承受更多訓練量,或許要多練幾組才可以得到最佳效益。

5. 現在的運動科學研究幾乎為短期研究,只能代表大部分的人在短期內(4~20週)的反應,

長期訓練還是要偶爾變換練法,適時的單次高組數(e.g.12~20組)訓練還是建議的,

詳見這篇──肌肥大 科學好方法的迷思

 

 

 

講了那麼多,那麼該怎麼安排訓練呢?

 

綜合上一篇(有關頻率)與這一篇(有關訓練量),

個人建議:

1. 每週大肌群最好能二循環以上,也就是大肌肉練兩次以上
  
(小肌群在訓練大肌群時幾乎都會一起用上,可以練一次,或甚至不練都ok)

2. 每次訓練目標肌肉盡量不要超過9組,老手可能可以比新手多練幾組,

    但,阻力訓練並不是跑馬拉松,新手跑10km老手跑50km,

    阻力訓練老手跟新手最大的差別是在於負重不是組數

    老手可能可以多練個幾組吧!但不至於到狂操猛練30多組

3. 研究說明:大部份人短期這樣練的確效率會比單次狂操猛練好,

不是說一輩子都只能這樣練,當這個方法遇到瓶頸時請改變你的練法一陣子(註5)。

4. 三個可行的課表範例
──────────────────────────────────────────────────────────────

一      胸背腿各4~7組   6~12reps            一    胸背腿各5組   6~12reps

三      胸背腿各2~4組   15+reps              四    胸背腿各5組   6~12reps

五      胸背腿各4~7組   6~1reps            六    三頭、二頭、股四頭、股二頭、肩膀 分別 3 3 3 3 4組 15+reps

 

一      胸、腿前側各5~9組      6~12reps     (側三角2~3組)     

三      背、腿後側各5~9組      6~12reps

四      胸、腿前側各5~9組      6~12reps     (二頭2~3組)

六      背、腿後側各5~9組      6~12reps     (三頭2~3組)

──────────────────────────────────────────────────────────────

事實上課表可以千變萬化,根據你的日常作息、訓練承受力、恢復力、個人喜好、

週期化、強項、弱項等等做安排。

另外你同一肌群在下次訓練時力量沒恢復或痠痛無比,

這時你就要考慮減少組數或拉長休息天數了。

 

 

 

額外補充:

1504071_685997161444470_1168160523_n.jpg

「可是我每次練完都痠很久,要過4~5天才恢復,不是就代表肌肉正在長大?

而且每次練要4~5天才能恢復,這樣一個禮拜怎麼能練到兩次?」

 

我想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要跟大家說明,

恢復是一回事,長肌肉是另一回事,

很多人以為肌肉還在痠、還在沒力,就代表它還在長

但事實上不全然是這樣的,

"長肌肉"跟蛋白質的合成訊號有關,

一些研究顯示阻力訓練後蛋白質的合成訊號只會維持36~48小時(註3)

雖然有些研究寫24小時,有些寫72小時,不管怎麼樣,這些數字離一個禮拜都很遠。

 

"恢復"則是全面性的,不單單只是肌肉,還包括了神經、內分泌、新陳代謝、免疫系統、

循環系統、骨骼以及肌肉以外的軟組織......等等。

 

所以!

底下一段話,上篇與本篇最重要的結論:

 

 

一次狂操猛練20組,身體要5天後才能恢復,結果蛋白質只合成頭2天

你每個禮拜痠五天只長兩天肉,這是何苦呢?  

用最少疲勞累積最多進步,已經成為運動科學最重要的一環!!

所以你還不如把十幾二十組分散到2~3次訓練,

一星期練2次或以上 你可以幾乎整個禮拜都在長肉

每次4~9組,組數還落在長肌肉最佳組數區間。

 

 

 

 

 

看看博士都給實驗者怎樣的課表:

123.png
上圖ST為力量訓練,HT為肌肥大訓練,基本上每次訓練每個部位都不超過9組

Frequency-Table.jpeg
上圖也是一樣,每次訓練一個部位不超過10組,

另外還有幾個博士的研究,都開給受試者們 "每次訓練 相同肌群不超過10組"的課表。
(猜測,Brad Schoenfeld博士大概也有"單肌群單次訓練不超過9~10組"這種想法了)

 

這些上述實驗以及課表或許可以給你 新的安排課表的靈感或改進方向

 

 

所以


文章結束了,有想要改變課表的想法嗎?


感謝你看完

 

 

 

 

註1:"The influence of frequency, intensity, volume and mode of strength training on whole muscle cross-sectional area in humans." Mathias Wernbom et al.
這篇刊登在運動科學界的佼佼者期刊Sport Med,本文的數據圖表引用自這篇

註2: "Recommendations for Natural Bodybuilding ContestPreparation: Resistance and Cardiovascular Training" Eric R Helms et al.
這篇文章給了自然健美者很多建議,值得好好細讀!

註3:  "The time course for elevated muscle protein synthesis following heavy resistance exercise"JD MacDougall  et al.
           "Changes in human muscle protein synthesis after resistance exercise" Chesley A et al.
           "Mixed muscle protein synthesis and breakdown after resistance exercise in humans" Phillips SM et al.
          "Co-expression of IGF-1 family members with myogenic regulatory factors following acute damaging muscle-lengthening contractions in humans." McKay, BR et al
以上幾篇都在講阻力訓練過後肌肉獲得肌肥大訊號的時間持續多久

註4:大家可以思考看看,在上一篇討論頻率的文章 ,Brad Schoenfeld博士開給受試者的菜單中 大肌群一個禮拜只練9組,如果現在改成18組呢?bro-split要一次練18組胸,total-body可以拆成3天練,每次練6組,這樣的話結果又會有什麼不同呢?

註5:建議大家把科學研究的數據當作安排訓練的出發點,偶爾做一些改變,看看你的反應怎麼樣,
之後根據經驗做個人化的調整。

 

 

 

 

 

 

 阿屁不是什麼健身產業的大人物,也沒有任何關於健身產業的執照,說的話也不一定正確,
但是阿屁喜歡閱讀一些運動科學的文章,憑著對此的熱愛以及淺薄的醫學背景,
似乎比起一般人有更多能力吸收這方面的知識。

       在這裡我為大家整理我所學習到的東西,希望在運動知識不發達的台灣,為大家帶來更多可閱讀的新知。

       台灣島上每個人都過著忙碌的生活,即便對運動有興趣也很難拿出心力去搜尋運動背後的科學知識,
更遑論大部分的新知都寫在落落長的英文期刊中。

        因此,我希望用我一個人的一些時間,能讓大家用相對少量的時間、用熟悉的文字,輕鬆的獲取這些知識

 

 

文章是作者一字一字辛苦打出來的,轉載請註明出處

文章內容如有謬誤或智慧財產權上的問題,請不吝來信告知

健身卡波 Fitness Couple

一併推廣你的粉絲專頁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阿屁&大頭仔 的頭像
    阿屁&大頭仔

    健身卡波 Fitness Couple

    阿屁&大頭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