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的話,請不吝惜按下上方的讚 你的支持,是我們繼續寫作的動力!
: Q2: 還在延遲性酸痛(DOMS)時,到底能不能鍛鍊?
: 訓練後超過48小時可能痠痛已經減輕,但是尚未完全恢復的狀態
: 這時應該等到感覺回覆無礙,還是可以繼續訓練?
: 因為酸痛時容易分心,無法全力,怕受傷等等等.....還是只是我心理作用?
DOMS時可以訓練,但你也不一定要練,
如果真得很不舒服,那還是先緩緩比較好。
DOMS表現下降很正常,請斟酌當天狀況調整訓練強度。
很多人認為DOMS還在持續,就代表肌肉還在長,
其實不一定,新手的細胞肌肥大訊號大約會維持3~4天,
但DOMS嚴重時往往動輒6~7天。
DOMS的確跟EIMD(運動引起的肌肉損傷)有密切相關
在一些極端訓練情況下,受損的肌肉組織可能會需要40天修復,
但訓練過後肌肥大訊號只會持續約半個禮拜,
所以沒有人一次會做一百組,
把身體操到爆然後放一個月讓它長,是吧?
總之DOMS時還是可以訓練,這時身體可能還沒完全恢復,
但是暫時不會影響肌肥大。
建議一陣子高頻率訓練過後要deload
或是跟低頻率訓練交換,
畢竟在高頻率訓練當中身體可能會逐漸累積疲勞。
後記:
最近在靠北健身界跟mobile01看到一些斥責運動科學的不是,
認為科學見樹不見林,認為運動科學沒有價值,
認為理論<<<<<<<<<<<<<<<<<<<<實作or經驗。
我感到很惋惜。
首先我想說,理論還是有它的重要性,
例如:我指考物理99分是因為考卷上每一題我先前都做過嗎?
當然不是,或許一半的題目我曾經做過類似的,
但是剩下的一半呢?
就是靠堅實的理論做推導,
理論可以幫助我們預測沒發生或沒遇過的事。
理論還可以強化經驗,
甚至重新審視經驗,矯正錯誤的認知
例如:
兩年多前吧!我還在迷信胸18組+三頭8組
(這邊講「迷信」不是在譴責這個方法不應該出現在這個世界,
但它可能不是最好的,我卻誤以為就是唯一。
當然適當的使用單次high volume可以作為一個突破口,
但是要詳述的話太多了,我們下次再談。)
有一陣子手臂卡關了,
我又加了4組三頭,並且還用了drop set。
兩週左右我的臂圍有很明顯的進步,我猜至少大了0.5~1寸吧!
那時我把成長的臂圍歸功餘增加訓練量以及drop set。
練了三年,然後手臂兩週大0.5~1寸其實是有點令人狐疑的,
後來我開始認真讀科學文獻,
一些新觀念讓我對這件事有全新的解讀。
1. drop set這種技巧會增加肌纖維損傷
2. 肌纖維損傷會引發類發炎反應,類發炎反應會造成局部水腫
3. 新手在剛接觸重量訓練時可能會因為肌纖維損傷讓臂圍增加4.3公分
是的,我的手臂會長那麼快很可能只是肌纖維損傷造成的水腫。
另外我對drop set也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我比以前更了解什麼時候適合操作它。
(怎麼用?我們下次再談。)
如果,我沒讀研究文獻,我會知道上面這些事嗎?
很顯然的,有些事是經驗法則無法取代科學研究的。
科學研究也不是只有理論,
上面我舉的研究一半以上就是實作,然後比較成果。
偶爾科學研究似乎看起來是見樹不見林,
但那就是科學的本質,
科學就是可以只為了一句話/一個觀念,
用數篇研究、數萬字去說明。
科學不是隨手塗鴉描出一座林子,
科學是細細的描繪一棵樹的每片葉子。
的確,現今的運動科學還有很多不健全之處,
但這恐怕不是經驗派可以鄙視科學派的理由。
最後提醒自己也提醒大家:
真正的科學並不是迷信科學數據,
而是結合自身經驗與觀察 活用科學知識、並適時修正,
去打造低受傷風險,而效率高的訓練模式。
文長
感謝你看完
-------------------------------------------------------------------------------------------------
阿屁不是什麼健身產業的大人物,也沒有任何關於健身產業的執照,說的話也不一定正確,
但是阿屁喜歡閱讀一些運動科學的文章,憑著對此的熱愛以及淺薄的醫學背景,
似乎比起一般人有更多能力吸收這方面的知識。
在這裡我為大家整理我所學習到的東西,希望在運動知識不發達的台灣,為大家帶來更多可閱讀的新知。
台灣島上每個人都過著忙碌的生活,即便對運動有興趣也很難拿出心力去搜尋運動背後的科學知識,
更遑論大部分的新知都寫在落落長的英文期刊中。
因此,我希望用我一個人的一些時間,能讓大家用相對少量的時間、用熟悉的文字,輕鬆的獲取這些知識。
文章是作者一字一字辛苦打出來的,轉載請註明出處
文章內容如有謬誤或智慧財產權上的問題,請不吝來信告知
健身卡波 Fitness Couple
一併推廣你的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