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如果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的話,請不吝惜按下上方的讚  你的支持,是我們繼續寫作的動力!

※ 引述《iceeye (趴貓)》之銘言:
: 潛水看板有一段時間了
: 因為最7月想要排個比較密集的課表才有兩個疑問想請教大家的看法
: Q1: 目前共識要有效肌肥大,訓練量(重量x次數)的影響最大
:     那為何多數教學建議還是要變換重量來訓練,
:     而不是一直採用最大訓練量的重量?
:     ex: google到的 https://goo.gl/Qmizat 為例
:         假設今天1RM是100kg
:         如果練 8rm  = 100x80%x8=  640 kg
:             練10rm  = 100x75%x10= 750 kg
:             練12rm  = 100x67%x12= 804 kg
:    更誇張高的rm可能刺激度不夠或進入耐力訓練就不列入討論了
:    為何我們不一律採用12rm來獲得最大訓練量呢?

 

疑問一「為何要變換重量來訓練?」

疑問二「為何我們不一律採用12rm來獲得最大訓練量呢?」


首先我想反問疑問一「為什麼要堅持在同一個重量(RM)做訓練?」

而針對疑問二我要問「為何要精算訓練量(volume load)呢?」

我猜大概對肌肥大有點認識的朋友會這樣回答我

 

win92.png

「因為8~12RM是肌肥大最好的區間啊!」

「因為肌肥大跟訓練量息息相關啊!」

 


不過呢,我想說明一下:

第一,8~12RM對於肌肥大可能沒有什麼神奇的魔力,

第二,訓練量(volume load),組數x次數x重量,這個公式可能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好用

第三,即便8~12RM佔有優勢好了,那也只是短期內(4~12週)的現象,

生物體是很聰明的,相同的刺激它終究會習慣,最後不再(或很少)給予理會。

 

─ ─ ─ ─ ─ ─ ─ ─ ─ ─ ─ ─ ─ ─ ─ ─ ─

關於第一點8~12RM的迷思事實上可能是多年前研究數據不足或設計不良所造成的誤判,

而最近的研究似乎透露出8~12RM沒有那麼神奇

 

我舉幾個研究:

中重量(6~12RM) vs 低重量(20+RM)

2016年Robert W. Morton 49人的研究

8~12RM vs 20~25RM  都做到逼近力竭
 

2015年Brad J Schoenfeld 18人的研究

8~12RM vs 25~35RM  都做到逼近力竭 
 

2012年Cameron J. Mitchell 18人的研究

80% 1RM vs 30%1RM  都做到逼近力竭


以上三篇兩組人馬的肌肥大幾乎沒有差別,

數據就不詳附了,但情況是這樣

「不僅沒有統計顯著差異,連趨勢都看不出來」

 


大重量(3~5RM) vs 中重量(8~15RM)

這部份事實上幾個研究做出來結果並不一致,

有些顯示大重量在相同組數可以跟中重量有一樣的肌肥大,

有些顯示大重量要用兩倍的組數獲得一樣的volume,

肌肥大才能跟中重量匹敵。
       

當然這些實驗都有一些不同實驗設計或變因可以討論,

但對這次要講主題不是很重要,篇幅有限,我就不詳談了。


總之我要說的是,跟20~35RM、跟3~5RM比起,

8~12RM似乎沒有那麼神奇。


但科學數據歸科學數據,

現實經驗上或Broscience都反映了

「大部分人如果使用8~12RM做訓練,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累積較多高品質的組數,

並且訓練疲勞度較少」

3~5RM太過challenge神經系統,容易疲勞。

20~35RM最後幾下實在是精神上的折磨,而且也花時間。 

 

較少的疲勞度、less time spent或許才是8~12RM為什麼佔優勢的原因,

而並非8~12RM有什麼神奇的肌肥大效應。


但我也看過朋友很愛練4~5RM或很愛練15~20RM,並樂此不疲

這時8~12RM對於他們大概就不是那麼重要了。


而最近B. Schoenfeld的研究也直接佐證上面提到的想法,

一周練3次,每次練全身,

一組人三次都練8~12RM (CONSTANT)

另一組則是2~4RM、8~12RM、20~30RM三個區間輪流練 (VARIED)。

最後兩組肌肥大沒有顯著差異(但輪流練較占優勢),

而肌耐力則是輪流練勝出許多。
Table-1.jpg
(圖片取自這篇研究,可以看到VARIED這一欄的ES(效果量)幾乎都比較大)

 

很抱歉用了一堆篇幅說明「8~12RM對於肌肥大可能沒有什麼神奇的魔力 」

因為我看到許多人太過在乎8~12RM,反而失去了其他長肌肉的機會,於是停滯不前。

 


另外我也觀察到許多人過度在乎volume load,

也就是 組數x次數x重量 這個公式。

但從上面的研究實驗可以看到,

用volume load估計肌肥大效應,不僅麻煩,

而且精確性也沒有想像中那麼高。


如同原文中算的一樣,光是8RM與12RM之間volume都有差距了,

更何況是跟4RM或30RM比?
kk.jpg
(可以看到,相同的組數內不同的RM可能會有差異極大的訓練量(volume load))


所以與其calculating volume load,那還不如counting hard sets就好,
                    (精算訓練量)                                                       (簡單算辛苦的組數)

計算那些真正讓你感到被訓練到的組數或許會更符合肌肥大的要求。

 

當然我也不是完全否定volume load的存在,

有些特殊的訓練計畫可能會需要用到,

但似乎用在力量訓練會比肌肥大訓練多得多。


總結一下:

一、8~12RM恐怕沒有那麼神奇

二、計算volume load可能沒有那麼好用

 

下篇我們繼續談論「好方法的迷思」

-------------------------------------------------------------------------------------------------

 

       阿屁不是什麼健身產業的大人物,也沒有任何關於健身產業的執照,說的話也不一定正確,
但是阿屁喜歡閱讀一些運動科學的文章,憑著對此的熱愛以及淺薄的醫學背景,
似乎比起一般人有更多能力吸收這方面的知識。

       在這裡我為大家整理我所學習到的東西,希望在運動知識不發達的台灣,為大家帶來更多可閱讀的新知。

       台灣島上每個人都過著忙碌的生活,即便對運動有興趣也很難拿出心力去搜尋運動背後的科學知識,
更遑論大部分的新知都寫在落落長的英文期刊中。

        因此,我希望用我一個人的一些時間,能讓大家用相對少量的時間、用熟悉的文字,輕鬆的獲取這些知識

 

 

文章是作者一字一字辛苦打出來的,轉載請註明出處

文章內容如有謬誤或智慧財產權上的問題,請不吝來信告知

 

健身卡波 Fitness Couple

一併推廣你的粉絲專頁

 

 

 

 

 

 

arrow
arrow

    阿屁&大頭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