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的話,請不吝惜按下上方的讚  你的支持,是我們繼續寫作的動力!

 

就如同我在先前的網誌中所提到,肌肥大訓練有很多 所謂的最佳區間或建議數值,

例如:強度6~12RM,組間休息2分鐘,不要每組力竭,每次訓練同一肌群9組以內......等

但是很多人卻誤以為肌肥大訓練只能這樣進行,把這些數字當成絕對指令。

 

但這絕非我的本意,

我想做的事是

提供給大家一個原則一個有科學根據的原則"

所謂的原則就代表著它並非絕對的,不是說不可以違背的,

相反的,它是可以隨著狀況適時調整的

 

這些所謂的最佳區間或建議數值是從一群人的測試當中所得到的平均值,

但每個人狀況都是不同的,你不一定就剛好是那個平均值。

 

底下是一個常態分佈曲線,相信很多人都有看過

這個曲線在各門科學中運用之廣泛我就不詳述了,

基本上我們的身高、體重、智商、髮量、肌肉量、運動能力、自然壽命,都幾乎類似於這個曲線的分布

6a00d83451df4569e201a3fce9ba57970b.jpg

   (圖片來源:www.statisticshowto.com)

 

剛剛提到"最佳區間或建議數值是從一群人的測試當中所得到的平均值"

那麼平均值有什麼用?

上面那個曲線告訴我們,接近於平均值的人是占多數的(68%)

 

試問你,如果A療法對70%的病人有效,B療法對15%的病人有效,

C療法對3%的病人有效。

如果三個療法花的時間差不多,請問你會選擇哪一種呢?(如果不知道病人基因的情況下)

我想答案很顯而易見,就期望值來說當然優先選擇A,

沒效再換B試試看,再沒效再換C

(真的有一種抗肝癌的藥只對3%的人有效,而且健保有給付

雖然只有3%,但對於那些有療效的人就是有意義。)

 

同理,訓練模式當然是先選擇對大多數人有效率的方式,

因為適合你的機率會比較大。

但也不是說你就只能那樣練,

這麼多的訓練參數,這麼多的訓練模式,成千上萬的排列組合,

你沒有試試怎麼會知道你的最佳模式呢?

 

再舉個例子,人類的快肌慢肌比例有很大的差距,從8:2~2:8都有,
(一般人大概是一半一半)

不管是8:2或2:8,如果他們想要練肌肉,一般人的練法絕對不是最有效率的,

但是誰有那個閒情逸致沒事去做病理切片,來算自己的比例是多少?

即便我們是自己身體的主人,有些事情是我們永遠都不知道的。

 

 

 

扯遠了,

所以關於我先前文章中寫的數值建議

我的想法是這樣:

 

可以的話,先跟著研究數據走,把它當作一個大原則,

然後慢慢調整,可能找得到最適合你的訓練模式,

可能也找不到,但沒關係,那就週期化的改變訓練模式。


如果你有找到你的黃金方法,

那就把那套當作你的主軸,

如果沒有的話,就先把研究數據當作主軸 。

 

 

 

 

       阿屁不是什麼健身產業的大人物,也沒有任何關於健身產業的執照,說的話也不一定正確,
但是阿屁喜歡閱讀一些運動科學的文章,憑著對此的熱愛以及淺薄的醫學背景,
似乎比起一般人有更多能力吸收這方面的知識。

       在這裡我為大家整理我所學習到的東西,希望在運動知識不發達的台灣,為大家帶來更多可閱讀的新知。

       台灣島上每個人都過著忙碌的生活,即便對運動有興趣也很難拿出心力去搜尋運動背後的科學知識,
更遑論大部分的新知都寫在落落長的英文期刊中。

        因此,我希望用我一個人的一些時間,能讓大家用相對少量的時間、用熟悉的文字,輕鬆的獲取這些知識

 

arrow
arrow

    阿屁&大頭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